Quantcast
Channel: 嫁給 RD 的 UI Designer
Viewing all 44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和獵人頭交流的經驗

$
0
0

話先寫在前面,不要找我推薦 UI/UX 人才,也不要找我問職缺

自從寫了 BLOG 後,開始有獵人頭公司找上我,多少有些「趣事」可以分享。大部份都很瞎...

104 獵才顧問中心

嗯,這間公司做了件讓我很火大的事。

在我找到工作半年後,「104 獵才顧問中心」突然打手機問我要不要換工作,姿態還很高,彷彿打電話給我是恩賜似的。

登履歷表的地方是「104人力銀行」,但這不代表願意接受「104獵才顧問中心」直接打手機號碼跟我聯絡。還用一副妳的資料我們都有、本來就可以打電話給妳的態度。

掛掉電話後,我仔細看了他們家的隱私權政策。當然,他們寫明資料將用於「104企業集團」,並補上一句「104人力銀行保留修改本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之權利」。表示他們可以隨便改條款、他們說了算,改了也不用通知一聲。

可惜找不到砍帳號這個選項,只能把聯絡方式全部洗白。

感覺最良好的一次

從 Mail 通信開始,對方說她最近接到很多公司委託尋找高階 UI/UX 的需求,但因為我創業有自己的公司,所以恭喜我,也許有機會可以合作。

然後邀請我去公司談談...剛答應的瞬間我就後悔了(喂)我已經脫離靠人力銀行找工作的階段了嘛,根據過往經驗,八成會白跑一趟甚至被惹毛的機會也很高。

(沒有多問一句「你們找我談是想聊些什麼呢?」是我的錯。)

進到會議室,看到桌上的人事資料就很不想寫...也直接和對方擺明自己不需要透過人力銀行找工作。對方回應得很客氣,說我可以挑著寫。

之後被問起台灣 UI/UX 界的情況,她手上有很多客戶在找設計師,但很難找到適合的...當然很慘啊,強的都在國外了。就算找到人才,台灣廠商肯出多少?

這次會談聊了很久很久,對方可以完全不看資料直接說出公司名稱,問起我在之前那幾間的工作情況。就這一個舉動讓我破例和她談了很多。包含好的 UI/UX 人才可以用什麼方法找到、可以怎麼篩選。

態度非常良好,有時候就只是個「尊重」而已。雖然我覺得記住面談者的履歷表是她的工作內容之一,但真正能作到、態勢又不卑不亢的人太少了。

最扯的一次

某間完全不認識的獵人頭打電話到公司,因為不知道我的分機號碼所以撥給總機,說是我師大的學妹想找我辦活動,總機和我說明後轉接給我。

接起來,電話的那端說她是獵人頭,讓我非常疑惑,總機跟我說是學妹,怎麼突然變成別人。

她問我是不是正在上班...廢話不然你打公司電話是找得到我嗎?

然後問有沒有意願換工作...當時沒有。(對方完全沒想到我在自己座位上接分機電話是要說「有」然後讓旁邊同事都聽到?)

最後跟我說他們有許多職缺想介紹給我...就說了目前沒打算換工作啊!

不太高興兼莫名其妙地掛掉對方電話,找總機問怎麼回事才曉得對方用「學妹找學姐辦活動」騙過總機,不然電話應該在那一關就被擋下。

幸好我有多問幾句她是誰、哪間公司、怎麼找到我的,轉手就把對方資料交給 HR 去抗議了。挖角挖到打公司電話也太...

.
.
.

PS 每次講獵人頭我都一直想到九族文化村,布農族那排人頭。應該說,提到獵人頭我不會想到是個「職務」,而是先想起那排木架,才再拉回到工作上。 (=_=|||)


日本:ANA 全日空、東大、Ucode

$
0
0

剛從日本東京設計師週回來,看到些有趣的東西。不過在寫設計師週前,先來講講 ANA 全日空和東京大學吧。

(如果你想看點正經的技術文請直接拉到文末...iBeacon 和 Ucode。)

登機證

因為 ANA 支援 iPhone Wallet,可以直接在手機上顯示登機證,需事先在官方網站上預辦登機。

在 iPhone、iPad 或 iPod touch 上使用 Wallet

Wallet 登機證長這樣,當開啟登機證時螢幕會自動調到最亮,讓 QRCODE 更清晰。

掛行李的櫃台小姐和我們說,Wallet 登機證偶爾會掃不到,所以還是會給紙本登機證。

於是我拿著 iPhone 和紙本登機證前往出關安檢的第一道檢查閘,很好奇地問航警 Wallet 登機證能不能用。航警讓我親手刷 iPhone 上的 QRCode,沒問題。

之後航警跟我拿了紙本機票,刷給我看,安檢螢幕上出現「重複登機」的訊息。他說,紙本或手機只能選一種,不可以重覆刷。

即使到了登機口要刷機票走空橋,Wallet 登機證都沒有問題。我們搭松山羽田的航班,相信桃園機場也能用 Wallet 通關。

波音 787

很剛好這次日本行搭到波音 787,是波音最新的機型,搭載的設備和之前搭過的飛機或廉航完全不是同個檔次。

首先是窗戶,沒有手動下拉的塑膠隔板,用數顆按鍵操控明亮。


下午起飛,大白天非常刺眼,等飛上雲端太陽光更亮...


按鈕旁有5顆藍燈,一口氣按到最下方的藍燈亮起,會看到窗戶很慢很慢很慢很慢很慢的變暗。


最後可以到完全不透光的程度,可以看一下我身邊已天黑的窗戶和前排大白天亮晃晃的對比。

宣導影片

ANA 的宣導影片拍得非常棒,難得我如此認真地完整看完。無論是3D、線稿、透視感、運鏡都處理得十分精緻。當然這台觸控螢幕畫質細膩、觸控靈敏,和之前搭去香港的長榮航空舊型機不同。


背景用線條虛化處理,閱者注意力能集中到示範人物上。


很像在看動畫電影,邊看邊覺得,日本真不愧是動畫大國...


雖然是用標楷體 = =


3D 背景 的透視感處理得很好。

在 Youtube 上找到官方影片,記得看一下喔~畫面乾淨簡潔,示範動作和提示重點清晰易懂。(台灣的航空公司輸光光...)

東京大學

其實是因為晚上訂了鶯谷園要吃燒肉,白天就想在附近逛逛,就排了上野、東大這邊...(開啟觀光客模式。)


赤門...有看過東大特訓班就會對東大赤門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與期待感...


赤門旁邊的紀念品店,有賣這種看起來就是給東大學霸喝的 HP 回復劑,包裝一向是日本設計的強項,完全把「學霸」專用表現出來...(喂)


很小瓶,手掌的 1/4大 ,很像蘋果果凍能量飲。喝完後覺得自己精神好像有好一點(可能是錯覺)。


中間「超光速強光子場科學研究中心」聽起來好威啊!不過我完全不懂這是研究哪方面的,大概和御阪美琴和新阿姆斯特朗旋風噴射阿姆斯特朗砲有關吧...(不要打我)


剛好有朋友在東大念書,約了一起去東大的中央食堂吃中餐,食堂的餐券販賣機好多種類啊!


來東大觀光一定要吃碗赤門拉麵。行前在網路上查到赤門拉麵整碗很紅,但日本人怕辣,那個紅根本是假象,台灣人完全不會覺得它辣。


...事實證明,赤門拉麵就是紅色放很多豆芽菜的香姑肉燥麵。完全不辣,味道普通,份量超多。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點烏龍麵 = =


中央食堂的女廁裡面,馬桶旁有這樣子的設備「簡易更衣台」。我第一次見到...好方便,其他地方都沒有看過。


東大屋頂上常常見到那顆果子,當然引起我們一行人的爭論。基於為了考研究所死背的西洋美術史設計史推斷...這一定是某種植物(廢話)。

香港設計師:是玉米!
老公:是松果!(不愧是囤松果的動漫宅)
我:是鳳梨!
東大朋友:...我猜是麥子吧。

以上都是隨口胡謅,雖然我事後想想覺得是鐵樹之類的...有知道答案的可以回應一下嗎?

Ucode


東大校園內有這樣子的設備,看起來是語音導覽系統。使用Ucode...於是我爬了一堆文做了簡單的整理,想多了解的可以延伸閱讀。

Ucode system
iBeacon

Ucode 和 iBeacon 如何綜合運用:<2015新春インタビュー>位置情報インフラとしてのiBeacon−−越塚登・東大教授に聞く

Ucode 可以怎麼活用:Microsoft Azureが阪村健氏の「ucode」を標準サポート - 將來のオープン&ビックデータに活用

簡單來說,Ucode 是一種編碼方式。因為 iBeacon 的區域監測僅限 20 個,搭配 Ucode 就可以突破 20 個的限制,把 Ucode 當成是郵遞區號。

單論 iBeacon 只能使用在小範圍的地方,但加上 Ucode 就可以擴大服務範圍。

Edwin 補充:
ibeacon 最多可以註冊 20 個監聽,也就是說,你在進入這 20 個 beacon 的範圍之內的時候,你的 app 就會收到通知。最多 20 個是因為監控很耗資源。解決方法是,可以搭配 gps,只監控附近範圍內的 beacon。 Ucode是一組數據,就像 qrcode。

(下一篇再寫東京設計師週,這篇查太多技術文,累了...)

日本:2015 東京設計師週(上)

$
0
0

2015 年東京設計師週第一天開幕,天氣炎熱,身體疲倦體力很差,加上喝了白酒後繼無力只待了2小時就回飯店休息了,非常意外...整體來講東京設計師週品質很高,可以當成業界等級的新一代設計展,少了大拜拜的感覺。聽說前幾天現場不能有販售行為,真可惜,有好幾攤的工藝品很想下手...

以下截取我覺得有趣的部份。

互動設計

基本上我完全用疲憊的觀光客肉體在走馬看花...應該每個櫃點都有繞到,但有沒有看懂或領悟到什麼就天曉得了。


真人格鬥遊戲,玩家可以當格鬥遊戲主角,操作元氣彈破壞汽車。


聲光效果很棒、特效也很棒,動作截取算靈敏,但玩家不夠高只是位小學生的時候元氣彈不是很好操作...

折紙變化


以紙為原型開發的各式產品非常多,這攤是我覺得頗精緻的一攤。

機器人


會說話互動的機器人,轉頭的動作還是不太自然,有機器停頓感。以及這張臉我覺得有點偽娘風,大概妝不夠濃的關係。

3D列印

3D列印寄居蟹殼正式上路,將水晶婚禮教堂殼揹著趴趴走!這篇文我在FB塗鴉牆上看到很多次,實際看現場感覺完全不同,那個殼是藝術品等級的了。




展示手法也很重要,光從下往上打,整個殼好像琉璃玻璃之類的材質整個昂貴起來,質感變超好。


現場也擺了一個水族箱,雖然我先注意到「啊!是 ADA 的玻璃出入水口好貴啊~」才發現裡面的寄居蟹,整個劃錯重點。

作者網站 www.aki-inomata.com

室外展區


室外展區也不小,太陽很曬,中午氣溫至少 28 度,缺水 orz



Instagram


Instagram 放了個貨櫃,裡面是鏡屋+手沖底片暗房,有點普通就不放了。

台灣

這次設計師週,台灣來的攤位不少,比如 工具筆 Tool Pen、華康字型,也有遇到學生作品如台北教育大學、成功大學。

台中地標

遠遠就看到這個像地下螞蟻窩的模型,想說真眼熟...走進一看是台中。(現場還有展出其他建築的模型,擺在一起就覺得這個模型做得有點粗糙)。

華康字型


看到台灣故宮、阿里山小火車,被台灣風景拉到這攤前,用破爛的日文和顧攤人員雞同鴨講,最後實在聽不懂只好用日文說「我是台灣人,日文不擅長」。結果對方瞬間用超流利中文和我交談,不早講...

之前金萱字體事件鬧很大時有人說華康主力現在在日本,看過台灣和日本的官網,華康的主力真的在日本。

展示會情報 | ダイナコムウェア株式會社

不過日本的字體設計完全打趴所有華文國家,他們手繪字非常流行且水準很高啊!不像台灣就那幾種字體在使用。

成功大學


學生作品來參展,據說要在日本待上半個月。


APP 用 Flash 製作展示模擬畫面。App 用來幫助想要懷孕的夫妻增加受孕機率。

東京設計師週也有許多日本大學來展覽,日本學生作品等級完全把新一代設計展甩到連車尾燈都看不到。真希望台灣的學生不要再去世貿展新一代了,來參加東京設計師週吧,傻眼個幾屆後也許作品水平會被推往新的階段。

台北教育大學


逛到這攤的時候正巧遇到開幕式,(應該是領隊教授)非常熱情地請我們夫妻倆喝了一點點白酒...就沒有然後了。不勝酒力,只逛了 2 小時的展場就被酒精 KO 掉,回飯店昏睡 orz


北教大展了些工藝品,讓我想起在高雄的死黨,每年都被抓去參加台日韓中的陶藝研討會。

她跟我說每個國家的學生風格差異非常大。中國學生作品什麼都在比大比氣勢但成品粗糙;日本學生很努力在探討人和土之間的關係作品精緻很有理念;韓國學生喜歡綜合媒材搞創新但基本技法底子不穩;台灣學生最會講故事但作品不見得像故事說得那麼好。

有時候會想,各國都有自己明確的風格和文化,台灣似乎還在摸索發展狀態,什麼時候才有最突出的特質能讓人一眼就認得出這是「台灣」來的呢?

日本:2015 東京設計師週(下)

$
0
0

接續 日本:2015 東京設計師週(上),在展區裡有一個很大的區域適合親子互動,主要還是投影+感應動作。因為這裡滿涼快的我想多待久一點的時間,於是把同行的設計師都拖去親手 DIY 玩了...(這動機實在是)

這篇主要在講 DIY 體驗互動的展區。

大神 Okami

用水墨風格敘述介紹象形文字,第一眼看到這展示我就想起某隻可愛的大白狗遊戲「大神」。

遊戲官網 CAPCOM:大神シリーズ 公式サイト,相信會喚起很多人的回憶。

撈金魚

不,這不是撈金魚遊戲,只是投影可以感應到放在台子上的物體,可以透過物體移動和投影出來的元件產生不同的互動。

感應不是很靈敏,我也抓不太到這個展示想傳達什麼,畢竟這類技術很早之前就有了。

互動圖片 DIY

非常有趣的部份,可以在入口處領取想畫的填色紙,到空桌上用免費提供的蠟筆著色。交給工作人員掃描後馬上就能把自己的作品投影在牆上。可以和自己的作品互動。


DIY區 占了整塊室內空間 3/4 的範圍,一側是交通工具、一側是海洋世界。


可以看到旁邊已經有人在畫了。


其他人作品,可以跑去用影子戳它,圖片會扭動逃跑,動作還很快很難拍照。


我抓著其他 3 位一人選一張空白紙,找了空桌坐下來填色。


選了海馬。


剛好大家選的圖案都不一樣。現場提供的蠟筆很顯色,塗起來手感很好,不因為免費 DIY 就用品質低下的繪具充數。


畫完啦~


其實我也不知道要怎麼畫,就把蠟筆所有顏色都用上試試。


交給兩邊的工作人員掃描...


鏘鏘~海馬出現在牆上了!動作超快的根本過動馬,我拍了好幾張都拍不好。

創意市集

靠進會場出入口的部份有一條創意市集,作品水準很高啊!幾乎可以進百貨公司設櫃了。


雖然品項和台灣頗類似,但創意、精緻度樂勝。


衣服飾品包包什麼的都常見,但我們被這攤勾走,賣電路板!(喂)

「什麼什麼什麼什麼~~~這是什麼好有趣啊!?」如果頭上有對話框,我們大概都是這句話。


作者做了許多小型電路板,有 RGB 調燈色、倒數計時、計數器、電子鈴聲、文字訊息...等等,非常多樣我也記不住。

有興趣的可以去官網看看 noratelier.jp

可以把這類小型電路板買回家,再 DIY 個殼就成了有趣的擺飾,非常適合工程師之類如「我家老公」對吧,他超喜歡這攤。

日本的 UX

對日本文化有一點點認識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到,他們的國民教育基本上都秉持著「不要給他人帶來麻煩」的精神。這在使用者經驗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思考角度:得先理解別人在想什麼,才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影響到他。

我把「日本的UX是國民教育啊!不要給他人帶來麻煩。」這段話貼到中國微博上,還有中國人以為我在講冷笑話。

不怎麼好笑。(或者說,中國人會這樣回答是意料之內?)

有使用過日本當地廁所的就會發現,他們廁所裡的設備也太多樣化了。免治馬桶座、紅外線感應沖水、音姬、消毒液等等都不夠看,上篇文還有更衣台咧!

台灣公用洗手間習慣共用洗手乳,所以洗手乳下方常常有殘留液體在洗手台上。日本常見每個洗手盆裡水龍頭旁都有洗手乳,即使滴落也是落在洗手盆內,水一開就沖得乾乾淨淨。

某個角度而言,他們的思維被養成「不要帶給別人麻煩,我該怎麼做才不會帶給別人麻煩?」,也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

不過依日本人慎小慎微的民族性,即使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執行力又是另一件事了。

MOPCON 2015 心得

$
0
0


這次受邀去 Mopcon 2015 演講其實我很訝異。想說沒認識什麼社群的人應該沒我的事,完全沒料到主辦單位竟然會主動找上我。

嗯...我很懶惰任性,不會主動說要當講者,但有人邀我就會去。


Mobile Open Platform Conference粉絲團這張照片嚇到我了,這個廳原來可以容納這麼多人,都快出現消失點了...

專業,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話,去告訴他不懂的事情

習慣先了解現場聽眾的身份背景,舉例的時才能用他們熟悉的事物。寫簡報檔的時候就在想,這次活動應該什麼類型的人都有,以 RD 為大宗,但應該也有 20% 非工程師背景的聽眾,所以簡報檔不能寫得太硬太深奧,最好再搞點笑,不然底下會睡一片...

一直覺得 UI/UX 不該是冷凍庫的陳年凍肉那樣難啃,明明是很生活化的學問,尤其是使用者經驗。不喜歡運用艱澀難懂的語彙來突顯高大上這類事,牛皮很快就破了,我也不靠這種方式賺名氣。況且來演講的目的並不是要把底下聽眾搞迷糊或是賺崇拜值賺威望績分,不過是想延伸 Blog 內容繼續吐槽業界常見的怪象罷了(開嘲諷拉仇恨?)。

當然如果想聽進階很硬非常催眠的內容我也是很有得講,但在以初探、普及的演講場合講這麼深根本在唱催眠曲啊。

所以我的舉的例子都很生活化,每個人都會是使用者,都有不同的體驗,把生活中的體驗連結到產品開發上,就會發現人生處處是學問。如果只是拋一堆和生活無關的內容出來,聽眾聽過就忘光根本起不了作用,既然都要講,即使只有很淺很淺的一點點,我也希望他們能把聽到的內容和生活聯想在一起,這樣才能融會貫通真正「懂了」。靠死背是記不住的。

使用者期望值這個概念是我去北京 IXDC 聽 Mozilla 產品戰略研究資深總監 張晶華 的演講時學到的,IXDC 使用JTBD制定產品創新及產品設計戰略 筆記在一個可能是 RD 居多、對 UI/UX 不太懂,也不知道使用者經驗怎麼和產品開發結合在一起的場子,我覺得「使用者期望值」很適合讓大家把自己日常生活的經驗和產品開發串連上。

顧客旅程地圖也是在 IXDC 上學到的, IXDC 如何使用客戶體驗歷程圖來規劃完美的用戶體驗 筆記

之後因為覺得旅程地圖非常有意思找了很多資料,為設計加分:手把手教你有效地做用戶體驗地圖的作者星玫也加進我的群組裡,從她身上學到許多 UX 研究的技巧。

一如我在演講尾端時的發言:「我現在還是學習階段,這輩子如果要工作到 60 歲才退休,現在 30 歲就當成是人生巔峰的話未來 30 年是要幹嘛?」所以講錯很正常,耍蠢也很合理。

我會的都不是什麼很深的理論,只能說是結合自己的心得感想,用自己的話把學習的到知識技能再講一遍而已。在一個領域裡鑽研越久,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的心情會更明顯。

先有功能再來想使用者的操作情境就是自爽式開發,App Store 上使用者評分和回應心得不看,不停加新功能,想說有新功能使用者滿意度就會提高是哪種腦洞邏輯?

有的聽眾說我講話辛辣、寫文用語不像許多官方網站用語冷漠...這是 私人 Blog啊!而且我日常生活講話本來就是這種碎碎念又開嘲諷的吐槽式,期待我用什麼專業用語寫文章也太瞧得起我了。

最後,謝謝主辦單位的邀請,也謝謝底下的聽眾願意聽我在台上鬼扯,希望你們不要拿我講過的垃圾話去和 Boss 或 PM 槓,然後說「都是那個嫁給 RD 的 UI 講的有事找她」,我膝蓋已經中了滿滿的箭了。

到香港進行企業內訓

$
0
0

第一次被企業包班進行內訓就是在香港,是國外耶!3 天的課程加上抵達和離開共 5 天,很高興很興奮很期待,但擔心自己講得不是對方想聽的內容。畢竟香港和台灣不管是國情還是文化都有不小的差距。

事後發現...專業領域上沒有問題,對方都聽得懂,交出來的作業容易寫錯的地方和台灣學員一樣。但我準備許多笑點,台灣人會笑得東倒西歪香港人卻不知道哪裡好笑...某些用語的落差導致 Get 不到點。

上課內容

本來他們想要純 UX 班,剛好上個月我去香港玩和他們一起吃了頓飯,閒聊後發現其實他們對 UI 也不是非常熟悉。

我一直認為先學會執行的方法、知道怎麼實作和產出,再來學怎麼創造。不然生了一堆新點子也沒辦法實作根本白搭。

問了他們很多很多關於公司、學員、工作產出、工作流程、職務分配等等的問題,排定課程內容和順序。三天的課,第一天教綜合理論、第二天講 UI 實作、第三天分組跑使用者測試和使用者旅程圖。


(第三天分組討論使用者旅程圖時出現一桌子茶點,超、好、吃!這一桌肯定不便宜...)

當然短短 3 天課很多內容沒辦法講太細,就是廣泛地沾點水有個起頭,至少之後遇到障礙知道要去哪邊找方法克服掉。

文化差異

統一發票

原本我在課堂上舉的實例是統一發票,但這玩意香港沒有,所以香港人不太理解這是什麼,一定要舉別的例子...我換成六合彩了。

(結果現在才想起來,當時忘記順手買兩張賭運氣...搞不好 Blog 就可以收一收退休去...)

星座盤

台灣在小學就會教 星座盤怎麼使用,所以我很理所當然的在講解 UI 是什麼的時候把星座盤當例子讓大家思考...香港教育沒有教星座盤啊!講這段時就發現底下學員和我大眼瞪小眼,還好原理不難,簡單講過一遍他們大概能理解這是什麼。

香港人滿迷星座占卜,一度以為星座盤和占卜有關。完全不一樣喔!星座盤是天文學啊!

晚上和他們吃飯聊天才發現,香港小學國中自然課不太會做實驗,就算要動手也是危險性很低的那類,比如養蠶寶寶。

(統一發票我有注意到,所以在群裡和香港設計師朋友們確認後改掉了,但沒料到星座盤,失策...)

注音符號

會扯到這個話題上,其實是香港人講普通話都有個腔在,尾音上揚的感覺 XDD 所以我很好奇他們怎麼學習一門語言。

一問之下發現,台灣人學中文字有音標,就是像火星文密碼般的「注音符號」,香港人學中文沒有音標輔助,硬上就是了,所以老師發音不準有腔調的時候教出來的學生講話也會有腔調...

訂書針

每一份紙本教材都是我親手裝釘,因為手順的關係訂書針在右上角。他們跟我說,香港習慣訂在左上角喔!外加,他們也是我遇到掉頁最嚴重的一班。真的要好好想想怎麼讓紙本教材不那麼容易掉頁了。

(其實我也不知道要訂左上還訂右上,挑順手的就喀嚓下去了)

Whats App

台灣大多用 Line 在傳訊息,但群組貼圖、長輩貼圖實在太煩,我早早就把 Line 砍了只用 FB messenger。香港好像比較少用 Line,比較喜歡透過 Whats App 來溝通。

心得

這 5 天我處於一種精神高度緊繃的狀態,體力消耗非常大,下次若再有國外講課的邀約絕對要帶個伴一起行動比較安心。這次完全是老公恐嚇我,結果整天窮緊張掉護照掉簽證掉錢包摔電腦摔手機睡過頭 << 根本沒什麼事,自己嚇自己。

其實課程內容在台灣就全部準備好甚至部份改寫成香港適用,想辦法降低文化落差和語言不同所造成認知上的誤會(結果還是漏掉星座盤),在專業領域上倒是很放心,只怕一開始就準備錯方向,我講的不是他們想聽的內容。

課程結束後的隔天我終於有心情在去機場前繞到奧海城買衣服,路上收到這樣的訊息,非常高興,表示這幾些日子努力準備的心血沒有白費。

雖然看到「心機」二字讓我緊張了下,朋友說用廣東話的心機指的是「心意」,算褒義詞,呼~嚇我一跳。很高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能讓他們滿意,為了這次內訓我也是拼了命的想做到最好。

非常開心能有這個機會去香港進行企業內訓,用台灣人的角度看到香港企業內部遇到什麼樣的狀態。原本對於「國際型產品要努力研究國情與文化不同對產品造成的影響」一語仍懵懵懂懂,實際參與後豁然開朗,很像存夠 Exp 升級的感覺。

希望還有機會能讓我到各地去推廣 UI/UX、專案開發流程,讓設計師在工作上更得心應手。

RD 和設計師的溝通落差

$
0
0

下午有位設計師往群裡貼了張圖,開始念工程師腦袋不知道在裝什麼,老愛甩人一臉專有名詞、猛算數學,設計師根本聽不懂,和他們合作都雞同鴨講。

嗯...大概像這樣子的圓型進度條。

情境還原

那位設計師找了 RD 一起討論圖稿,結果圖稿沒討論幾句通通在算數學...

設計師:「你們看這整張大屏,可不可以實現,有什麼問題探討一下,週一一起給領導。」

然後,RD 就開始算直徑和什麼邊長。

「跟我算了半個小時圓心角!」設計師暴走了,RD 老愛講外星語言聽不懂啦!欺負設計師數學差啊?

「RD 沒幹死你是他職業素養好(…………」群裡的 F2E 阿布加入對話。

設計師:「看是要做成幾度、或是直接切圖都行啊~」

我:「切圖?1% 1張,切個 100 張嗎?」
(噢,我覺得這是好方法,超方便、要怎麼漸層圖樣混搭顏色都行,RD 又輕鬆,省得數學算到死還要被設計嫌「不是他想要的」。)

阿布:「(1% 1張)這樣做 RD 會很高興喔~」

設計師:「我懂了,你們是說前面進度條變化很難算是吧?」(不然你家 RD 為什麼要算數學?)

我:「我一直覺得...RD 會把設計搞變得這麼複雜兼靠北、始作俑者是設計師。」

設計師:「當時我心想,到底要改成什麼樣,你們說,我改好了,不要算數學了我錯了。」

阿布:「要講出來。。。。不要用想的,RD也不會讀心術。。。」

設計師:「說了啊!相信我!看我誠摯的眼神~!」

設計師:「我跟他們講,你們看這整張大屏,可不可以實現,有什麼問題探討一下,週一一起給領導。然後,他們討論到這裡就開始算直徑和什麼邊長。我說,你們最後想要什麼啦。兩個人跟我說要圓心角。然後我就被震暈了,跟他們說我週一修改一下好了。(他們具體說的因為聽不懂所以失憶了」

我:「『可不可以實現』這句是你問的耶,他們很老實的開始研究可不可以實現...沒錯啊...」
(狂笑中,不管哪個國家,RD 的邏輯思維都差不多嘛~)

建議解法

以下這些話都是 F2E 阿布說的,(我笑倒在螢幕前沒力氣回話)。RD 真的超老實的,我家老公也是這種思考邏輯,剛和他開始合作 App 的時候也是滿頭問號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合作久了才知道 RD 腦袋裡只有 0 和 1。

那個時候,你要先打斷他們,問他們這個實現起來大概要花多久,因為他們已經在以實現為基礎討論細節了,但是你這裡表示,你還可以改。

他們腦內小劇場你不要管,你說你週一修改一下,你知道要怎麼改麼?

你週一改出來,他們再來一段一模一樣的對話,你準備週三再改一下?

先描述需求,跟他們說,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角度、位置、粗細?),哪些地方可能要改(顏色、粗細?)」

然後拿著設計圖跟他們講,從實現的角度說,怎麼做你們比較方便。

在他們比較方便的範圍內,你再去改你的設計,大家都開心。

如果他們講的太抽象你聽不懂,就拿紙筆出來畫,千萬不要放棄思考(拼命搖

你不要當他們在講數學,內角不知道是什麼,畫一個三角形給他們叫他們標,直角是什麼不知道紙筆塞給他們叫他們畫

就像你給 RD 解釋什麼是朱紅什麼是大紅什麼是赭石什麼是土黃的時候……

溝通落差

很多時候有人會說,學會手寫 Html、CSS 才能當位資深的 UI 設計師。本來這句話不是絕對,但發生太多溝通落差和無法瞭解實作面的狀況,設計師不懂為什麼 RD 劈頭就說辦不到,或是卯起來算數學。因為設計師想到了點子,卻不懂執行的方法。

想法和執行的方法是兩回事,設計師想的和工程師想的「實作」方式絕對不一樣。拿蛋炒飯當例子好了...

設計師:「現在來做蛋炒飯(貼一張裝盤的漂亮蛋炒飯圖),請大家提點意見~」
工程師:「幾顆蛋?飯量?現煮飯還隔夜飯?鍋要不要熱?熱多久?翻炒多久?調味料什麼時候放?放多少?」
設計師:「哪有這麼複雜?蛋炒飯不就把蛋、飯丟進鍋裡翻一翻、加調味料就好了?」

想法點子=我們來做蛋炒飯。
實作方法=我們怎麼做蛋炒飯。

這世界上不缺想法和點子,缺的是執行和實作的方法。
這世界上不缺蛋炒飯、缺的是好吃的蛋炒飯。(誤)

板橋新埔早午餐店心得(超主觀)

$
0
0

這篇是被ㄠ的,朋友碎念說吃過這麼多間早午餐也該整理心得出來給人參考下,不然都妳在講誰知道是不是真的吃過這麼多間。

照著 FB 紀錄整理吃過哪些板橋新埔早午餐...發現有幾間我超常去可是沒拍照打卡就沒留下紀錄的店,比如甜福和好初。八成是店內用餐排隊等太久所以都外帶的關係...

以下是我個人主觀口味,不代表每個人吃起來感覺都一樣。我沒收半毛廣告費,所以以下店家通通不附地址資訊,想去吃的自己查 Google 啊!大約是新埔站為中心,走路 10min 可以抵達的位置。

以下有 23 間早午餐,難吃到倒閉的就不放上來了,圖非常多請小心。(照片都是 iPhone 拍的,畫質比不上相機,加減看啦。)

大推

這幾間是我吃了 2X 間之後的推薦好吃店,很常去。比起排隊名店什麼的,還是靠自己吃過一圈最實際。

艾格 yeggi_Brunch

第一間一定是艾格,愛店啊!名氣不響所以沒人排隊不會有人跟我搶XDD

大概一週去 2 次吧,熟到老闆娘帶她兒子跑來我家玩了。平日中午時段有很高的機會在這間店遇到我,我每次去都是衝櫃台對著老闆或老闆娘喊「請給我食物」的餓死鬼狀態。

帕尼尼太好吃啦~喜歡紅醬!黑麥漢堡也很好吃~菜單上所有料理我全部都吃過不只一遍了,現在三不五十就吵著要他們換新菜單...

詳細介紹文可看這篇:板橋早午餐:艾格 yeggi_Brunch

甜福


這 2 年外帶這間的次數應該超過 30 次,不過翻半天照片只有這張...通通都外帶了就沒怎麼在拍。這間是我第 2 常吃的店,不管是不是假日都一堆人排隊所以我只內用過 1 次。

Leon







這間咖哩好吃...帶不同朋友去了 5 次了,看照片很多張就知道。咖哩以外的食物也算好吃,沙拉很不錯。

ATTS コーヒー(靠近江子翠)




超、好、吃、咖、哩!打趴一票咖哩專賣店。店長是日本人喔!所以口味偏甜。乾咖哩超好吃的!套餐的蛋糕也很有誠意,是少數我覺得水準以上的附餐蛋糕。

雖然是咖啡店,但我沒吃過這間的早午餐,都是晚上跑去吃咖哩,也吃過很多次。(老公說這間的咖啡很不錯,下次他想順著菜單把每一種咖啡都喝一次。)

好初

...這間太有名所以完全沒有吃過內用,排不到啦!通通外帶。真的很好吃,大概整個新埔站口味最精緻的早午餐,只是份量少,一對上價錢其實偏貴啊。(抹茶麻麻好喝~)

還會去吃

這邊是覺得價位和口味還可以,但特色不足,上面大推的沒開or排不到or換口味時我會跑這幾間。

翁林林Café



整體氣氛和餐點有到位,老公說鴨胸好吃。

Aglio蒜頭義式比薩小餐館



新開幕我就跑去吃,義大利麵對得起它的售價,不錯吃。

Thetoastheaven



中規中舉,對得起售價,但印象不深了。

方屋



店很大間,談生意可以來這裡還不錯,但所有東西都偏甜甜甜甜!中午吃到一次甜的壽喜燒豬肉。

慢慢來披薩屋





比薩好吃,CP值高,但我家不太習慣吃 Pizza 所以這間沒有很常來。

Puchi Loft 小倉庫



中規中舉、沒什麼印象的店...也沒什麼負評。

Brunch Cafe【奈野咖啡】(靠近江子翠)


份量不多所以價位不高,地下室像魚簍的設計很多人喜歡,不過我往下走的時候撞到頭了所以不開心。食物還行。

米妲咖啡

很普通的早午餐店,還不錯吃,但整體沒有精緻到會想拍照的程度,來吃過幾次連一張照片都翻不到...囧。

再說再研究

既然有更符合我胃口的其他早午餐店存在,這幾間吃過應該就不會再去了。

飛去澳洲



口味偏鹹、油、奶,所有的食物我都只吃了一半就 Pass 了。店裡油煙味重。

COFFeee 新埔店


店裡有點空曠,食物普通不難吃,印象很淡。

猜咖啡




去過 2 次。第 1 次點 Pizza 很好吃只是有點貴,隔了半年以上第 2 次去吃覺得服務有點...唉...坐在 2F 仍有許多小果蠅飛來飛去,回家就腸胃怪怪不曉得和食物有沒有關係。店裡感覺灰塵有點多。

三猿廣場 Sanzaru Plaza



很油、很鹹、很硬、很老、咬不動。

奇想 Chi Brunch



我只記得店裡的書櫃有驅魔少年...對食物沒印象了。

鉑金咖啡 Birkin Cafe


可能是新埔地區最豪華也最貴的一間早午餐店,吃氣氛用的。

雅米早午餐



平日也要排隊的名店,我們過年期間去吃,沙拉在室溫放太久,有發酵的味道,食物也不夠精緻。完全不懂為什麼要排隊,因為服務生穿女僕裝嗎?

花姐廚房


過日子吃還行,店裡油煙味重,有點吵,服務人員尚未建立 SOP 不熟練的樣子,老公覺得食物偏油偏鹹。

豐滿咖啡

不大間的平價早餐店,就算是外帶也排隊排超久,我去排隊的時候太無聊,手機又沒電,剛好門口水溝蓋旁有一群碼蟻在搬一隻已四腳朝天的大強,我就一直在觀察螞蟻...大概 40 分鐘吧,導致我對這間店的食物印象很淡。看了別人寫的網誌才回想起「熱量炸藥包」這幾個字。

Book Coffee朝午食

剛開幕的時候吃過一次,可能裝飾還沒佈置完,店裡有點空。對食物的印象是普通,菜有點硬咬不動。


UI/UX 設計師的工作範圍

$
0
0

開了幾次UI入門班,也去了幾間學校演講,常遇到這個問題:UI/UX 設計師要做些什麼樣的工作?每間公司對於 UI/UX 的定義都不同,簡單講一下常見的工作內容。不過 UI/UX 各公司定位不同,要負責的工作項目重疊性非常廣,我先介紹重疊的部份,再來講差異點。

UI/UX 設計師共同工作內容

很多公司都把 UI/UX 摻在一起攪一攪,只開一個職缺。最好的情況下當然是 UI 歸 UI、UX 歸 UX、前端歸前端、平面歸平面。誰這麼萬能可以全包的?公司打算開多少請他上班啊?

以下是 UI/UX 最有可能重疊的工作項目,實際狀況要看公司怎麼劃分。

企劃書

UI 要看懂企劃書,參考 UI 設計師應該要會寫的文件。UX 一定要會寫企劃書,不然怎麼辦大一點的使用者測試活動(或是說服上級投錢做研究)?

Functional Map

功能地圖,從 PM 給的規格書中整理出設計師工作用的功能,並組織架構。UI 和 UX 都要會,不然產品怎麼開發?
參考 工作清單:Functional Map

Flow Chart

接 Functional Map ,說明使用者的行為流程。他們會怎麼運用這些功能?系統怎麼反應?系統有什麼行為?UI 和 UX 都要會,搞不懂使用者怎麼操作那接下來怎麼玩?
參考 Flow Chart 和 UI Flow

UI Flow

接 Functional Map 和 Flow Chart ,功能和行為流程怎麼變成頁面的操作流程。UI 和 UX 都要會,頁面流程都不通了還能期待什麼?
參考 工作清單:UI Flow

Wireframe

接 Functional Map 和 Flow Chart 和 UI Flow。這些資訊在介面上可以用什麼方式表示。UI 和 UX 都要會,輸入、輸出、運作的邏輯要通啊。
參考 工作清單:Wireframe

Prototype

接 Wireframe 或 Mockup,可操作的原型。如果公司有專門的 UI 和 UX,有可能是 UI 和 UX 合力一起完成。
參考 初學者的 Prototype

UI Pattern、Guideline

介面的設計規範,類似企業視別系統的規則。包含操作邏輯、視覺可見的部份。
參考 設計規範要點

UI 設計師獨有的工作內容

設計完了要拿給工程師實作,所以除了美美的圖之外更重要的是實作面和可行性。寧可視覺不怎麼樣也千萬別讓工程師做不出來...你是出來工作講求團隊合作還是學生交作業射後不理啊?

產出這些文件是為了解決什麼事?不做它會造成什麼影響?每一份文件之間都有關連和階段性,比如 Flow Chart 就是依據 Functional Map 而生;UI Flow 更是看著 Functional Map 和 Flow Chart 才畫得出來。(寫文件前先搞懂為什麼要寫它在來討論為什麼可以省略它。)

Mockup

視覺稿,UI 專門的工作內容,UX 不會做到這塊。
參考 工作清單:Mockup

切圖

Mockup 完成後要切圖才能給 RD 套程式。
參考 工作清單:切圖

標示文件

切圖也完成後,要告訴 RD 數值和相關資訊他們才有辦法照刻一個啊。
參考 標示文件神器:specKing

UX 不太會直接對上「做視覺」的工作內容,和視覺有關的多和 UI 有關。所以公司如果有 UI 設計師、也有專門的 UX 小組,那雙方合作討論就會非常密集,又是另一門溝通的學問了。

UX 設計師獨有的工作內容

UX 也有分很多種,純做研究的、還是一路包到畫 Wireframe。畢竟使用者體驗裡包含互動和介面。所以獨有的工作內容是各式各樣的使用者研究方法和報告文件。

研究方法和報告文件可以參考下列文章。

UX,設計的方法(專案初始)
UX,設計的方法(專案執行)
UX,設計的方法(專案中期)
UX,設計的方法(專案後期、追蹤)

有些研究方法會和 UI 工作重疊,比如為了跑使用者測試所以要做 Prototype ,但寫使用者研究報告做簡報的那個人一定是 UX 不是 UI。

共同必需要會的軟體

我還滿討厭列出必備軟體的,現在同性質的軟體太多,只要能產出、又沒有額外問題(比如交接)的話,用什麼軟體都可以,看公司慣用或指定(有買)哪一套吧。

硬要列清單的話,我覺得 UI/UX 設計師一定要會的只有 3 項:製圖工具、簡報工具、文書工具

  1. Photoshop
  2. Keynote
  3. Page

業界常見 Axure、Xmind、Hype3 之類,上面列的 3 項軟體都熟悉的話,很快就能把同類型的類似軟體摸到粗通。

製圖工具

Illustrator、Sketch 什麼的,如果熟悉 Photoshop ,不用一星期就能上手,原理都一樣。UI 靠製圖工具產出 Mockup 和切圖。UX 不需要像 UI 一樣視覺功力這麼強,但會做美美的圖就能提高說服別人的機率(理由參考簡報工具)。

簡報工具

「我只會 Keynote ,不會 Powerpoint 不行嗎?」沒這回事,簡報做得出來就好了。UI 需要簡報檔去說服客戶或上級;UX 更需要做簡報去告訴所有人問題出在哪、說服大家為什麼要照研究結果修改、怎麼改。

文書工具

會 Page 就會 Word ,除非要到寫論文等級的功能 Page 挺不住,不然 Word 要學也很快。UI 要會的程度...交學生作業等級就夠了。UX 對文書工具要很熟,有非常多表格、圖表之類等著處理。

重點:軟體只是工具,用這款工具是為了什麼事?這工具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想清楚後就不用被「工具」綁死了。

加分條件

加分條件?當然技多不壓身啊,會越多越好不是嗎?也只要略懂就夠了,UI/UX 的主力不在加分條件上,咱們主要的工作還是上述那些事,先把主軸任務顧好了再來解支線任務吧。(視公司面向不同,加分條件也會不同。)

HTML、CSS

雖然 UI 設計師要產出的文件不包含這個,但因為太多設計師亂搞,不懂裝懂也完全不管 RD 做不做得出來,還是去學一下手寫 HTML、CSS 省得危害人間。(不包含 JS 或 jquery ,連這都要 UI 會?去招個前端啦!)(HTML、CSS 對純做研究的 UX的要求級別很低。)

RWD

UI 設計師就算不會用 Bootstrap 兜一個 RWD 出來,起碼也要懂 Grid ,不然 Mockup 怎麼辦?不管 UI 還是 UX,RWD 是必備知識。(但能不能自己手刻一個 RWD 出來是另一回事。)

任何 3D 軟體

如 Maya、C4D、3D Max。非必備,但如果會 3D 軟體,實現設計的手段會多很多。

任何動畫軟體

如 AE、Flash。非必備,不過現在特效越來越吃重了,如果會的話實現設計的手段也會多很多...但工程師不一定做得出來,先學起來放,再等個 2 年看能不能拿出來用。

結尾

上述提到的各種產出,視每間公司職務範圍不同有一些差異,像企劃書可能是 PM 或 Planner 負責;Prototype 趕時間或專案太小常被忽略掉;UI Pattern、Guideline 專案太小或一次性專案等不會浪費時間搞這個。

實際工作 UI/UX 設計可能師不會接觸到全部的產出種類。但不代表可以不會寫。

我曾經因為一個 App 只有 4 頁,仗著自己有經驗,合作 RD 又是自家老公,覺得應該很有默契就懶的寫文件,省略前置跳到 Mockup 階段後直接 切圖,結果和老公吵了 2 個月的架才把字級表 App 做完。從此不敢偷懶不寫文件...再怎麼簡單的 App 最最少也會把 Wireframe 畫好。

最大的問題都卡在溝通上。

玩體驗,木柵欄裡的秘密,心得

$
0
0

之前接觸逃脫遊戲 RMT 謎走時空,印象非常好,把 3 條路線全破後,就一直在找其他有趣的體驗遊戲。還因為 3 條路線的領隊都是同一人,玩到加人家的 FB...這次 木柵欄裡的秘密!木柵動物園 x 戶外實境解謎也是他掛保證說不錯玩,我才放心下訂的。

幾年前曾經在兒童樂園玩 EVA 的逃脫(爛)、也在某公寓裡玩過柯南解謎遊戲(更爛、幾乎都坐在原地解字謎)。這次看到 木柵欄裡的秘密!木柵動物園 x 戶外實境解謎加上有香港朋友來台灣玩,想拿點有趣的「台灣特產」招待他們,就買了 3 人解謎包,一起跑木柵動物園了。

(本文無雷)

木柵欄裡的秘密!木柵動物園 x 戶外實境解謎

官網 http://riddlecity.cc/
玩體驗 https://play.niceday.tw/product/1184

收到解謎包啦!

包裹寄得很快,下訂隔 2 天就收到了,拆開後出現個包裝堅固的塑膠盒,可以肩揹,好棒的構想,現場實際跑體驗時非常方便。

盒子外最重要的是這張「行前準備檢查表」,一定要照做喔!看完這張我就乖乖的在睡前整理背包了,把行動電源、筆、雨傘、水壺塞進後背包裡。

盒子裡面的東西...拿出來簡單拍張照就趕快放回去,怕掉東西。

根據行前通知,裝了 App。畢竟同行的另外 2 位是香港人,不確定是不是一定要台灣的 App Store 帳號才能下載,保險起見我還是先裝起來。

到了現場,解謎開始!

我們很乖,到了現場才拆開第一個信封。然後腦袋就大打結了 XDD

大約 12:30 入園,因為解謎+逛街+繞路+看動物,我們 3 人搞到 5 點都要閉園了才搭最後一班園內接駁車回到大門口。

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啦~
放心,第一名似乎是 2 個多小時解決。因為我們啟動觀光客模式,走馬看花看展覽拍拍動物不衝名次,相信各位的成績肯定比我們好。

評分

我會給這次活動設計非常高的分數,回家雖然很累,但馬上想再訂一包讓老公去玩 XDD 就算我只能在旁邊看都好。

親子活動可能有點拼,至少要小學中高年級以上才玩得動,有些謎題偏難。

App 介面用語和 Flow 讓人容易誤會,但整體來說設計的很不錯了。

實體道具和園內實況結合的挺不錯,體驗包裡的道具很精緻。

最後的小禮物非常喜歡,是很棒的收藏品,主辦單位十分用心。(小禮物讓香港朋友帶走當紀念品了,可是我也想要一份...只好逼老公玩了!)

推薦各位去玩,可以感受一下什麼是好的「使用者體驗」!

無雷心得

還好是香港朋友,是中國朋友就慘了。(全世界剩下香港和台灣在使用繁體中文囉!)

台灣人的常識不等於香港人的常識。(無貶意,只是台灣小學有教的內容,香港沒教,所以他們某關會卡住。)

光是純解謎就很拼了,想要邊看動物邊逛邊解謎,最好一大早就進動物園,不然時間不夠用。

建議上山下山都搭接駁車,路會走得超遠,今天光在動物園裡我就走破 13,000 步,一定要穿好走的鞋子啊。

入園請馬上拿一張園區地圖,不然請裝 愛台北app,點 漢堡 > 休閒娛樂 > 愛遊動物園 。地圖可以讓你省掉許多找路的力氣。

最後挖寶藏的動作很有趣,想辦法多生一台可錄影的設備來錄朋友的蠢萌動作(喂)。

至少組成 4 人小隊過關會比較輕鬆。

請熟悉盒子裡的每張紙...

This war of mine - 屬於我的戰爭

$
0
0

最近我和老公瘋狂玩 This War Of Mine屬於我的戰爭。有別於一般殺人噴血的戰爭遊戲,在這款遊戲中我們操作的主角們全部是難民,一般的平民百姓如何在戰火砲擊的城市中存活。

是個小品遊戲,但靈活度很高,對於玩家的心靈衝擊也很大。平時都說戰爭很殘酷啊、要和平不要戰爭啦...但對沒經歷戰亂的人而言「和平」和口號一樣很抽象啊!

大推 This War Of Mine屬於我的戰爭 這款遊戲,它對於平民百姓面臨戰亂時的生存壓力刻劃精細。才剛開場玩沒多久就能深刻體會在戰爭中存活的艱辛,光是想著如何讓自己活下去就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官網:This War Of Mine

我們用 MBPR 在玩,這款遊戲沒有針對 Retina 優化過,英文字超級小,另外找了漢化包讓字變大一點。(如果你在 MAC 上老出現無預警結束打不開遊戲,試著去系統偏好設定把語言改成英文。老公玩得很順,但我踩到這個雷。)

一開始的畫面,感覺得出來這不是什麼歡樂向的遊戲對吧。

超級不歡樂的,第一輪我玩到所有人都悲傷,砍價姐心靈狀態為「心如死灰」「過度疲倦」只差一步就要自殺了。

遊戲背景是一個被戰爭侵襲的城市,許多建築遭到砲擊。開場隨機數個人跑進一棟有破損的建築物裡當避難基地,玩家要操作這些人到處找物資讓避難生活過得好一點。

說是避難基地,這看起來像是 40 年老公寓的廢墟,除了一把椅子外沒有任何基本設備,靠玩家到處拾荒撿物資回來拼湊了。

一開始避難基地破破爛爛,要到處鏟土、找木材和雜物把床蓋出來,之後要想辦法把被砲彈炸出的 3 個大洞補起來,還要建防盜門防偷防搶。除了基礎設備外,要想辦法確保食物來源,補鼠籠和菜園都要蓋,一定得滿地圖拾荒或是和其他人交易。

最麻煩的是「食物」問題,整個遊戲的主軸就是如何在戰爭中活下去,食物、飲水從頭到尾都非常重要、中期天氣轉惡開始下雪缺乏燃料保暖、後期大環境物資短缺盜賊四起需要武器。

每一局的玩家可操縱的角色都是隨機的,角色能力大幅影響遊戲走向和難易度。比如這一輪的組合是砍價姐、廚師、跑得快這 3 人,能夠比較簡單輕鬆開局。

這款遊戲裡每個角色都有飢餓(食物)、疲倦(睡眠)、生病受傷(健康)、悲傷(心靈)等狀態,放任不管是會死的。每個角色的冷血度(心靈承受)又各不相同,偷鄰居的物資或是拒絕上門求助的鄰居都會讓他們心靈指數大幅下滑,更別提殺人這件事。

一般平民不會受過殺人訓練,怎麼可能打得過持步槍的軍人,這款遊戲不鼓勵殺人,殺死平民百姓嚴重影響全體士氣,殺軍人和盜匪不會怎麼樣反而還會提升心情指數。

我在第一輪時不小心殺錯人,導致整個避難基地的人心情跌到谷底。想說那個區域的人都清光了,物資不搬白不搬...派去扛貨的角色回家後心情更低落,一直自責怎麼可以為了自己生存搶奪別人的物資,只差一步就會自殺了。搞的我在中後期物資不怎麼缺,但光維持角色的心情就手忙腳亂。一下砍價姐坐在地上大哭買醉、一下子跑得快和廚師打架,一下子校長和律師邊安慰砍價姐邊灌酒還宿醉...有夠難搞!

事前爬了不少攻略,基本玩得還算輕鬆,但不小心殺錯人差點導致集體自殺,所有人的士氣低到不能再低,怎麼想辦法幫助人、捐物資給教堂醫院、屯很多咖啡香菸都沒用。最後的解法竟然是...叫廚師多煮很多熟食讓全體吃撐,通通趕去睡覺,連續 2 天就治好了。

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戰爭避難生活中,食物才是最撫慰人心的。

這遊戲我會給 5 星評價,少見的傑作,使用者體驗做得非常好,是款值得你掏錢支持開發商持續改版更新的好遊戲。

Steam:This War of Mine
App Store:This War of Mine
Mac App Store:This War of Mine
Google Play:This War of Mine

題外話

就以 UI/UX 設計師的角度來看這款遊戲,它能改變人心,讓許多在和平國家長大、對戰爭無感的一般大眾感受到在戰爭中討生活的艱辛與壓力,戰爭的罪惡不在只是乾巴巴的幾個字。光這點就讓我覺得這是款十分了不起的遊戲。

其中人性善惡的部份刻劃得十分真實,玩家可以去偷搶其他人賴以生存的物資,不管別人去死只要自己能活下去,但遊戲角色心情會變得非常沮喪自責,即使是性格較為冷血的角色一樣會受到內心的苛責、面臨良心和生存的掙扎,玩家可以切身感受到遊戲角色的心境變化,現實中的生存壓力不只是物質上,心靈承受的壓力非常龐大。

如果這款遊戲的訴求是「讓更多人知道戰爭有多殘酷」,那它辦到了。

UI 設計師容易忽略的現實

$
0
0

「這樣做比較漂亮啊!」
「這樣做比較美啊!」
「使用者喜歡這樣子啊!」

就我觀察到的狀況,設計師是群非常容易忽略現實的生物,僅次於 PM,好歹 PM 勉強還有「專案管理」、「抓時程」的概念,許多設計師連什麼是專案都不懂。

(設計師指 UI 設計師,我懶得打這麼多字。)

可行性

輪胎為什麼不可以做成三角型?三角型比較帥啊!


參考 使用者經驗分層元素

使用者經驗元素很明顯就說了,視覺設計在最後一層。不過我遇到的設計師不少都喜歡從五樓開始蓋,蓋完五樓再回頭打地基。他們覺得只有第五層的視覺才是設計師的工作,其他都與他無關。

可行性?當然不是設計師的工作囉,這不是工程師要處理的嗎?

我遇到非常多這樣子的設計師,他們從不考慮「這樣設計稿交出去,工程師做不做得出來」的問題,也不願意去了解什麼叫「限制」和「規則」。認為自己設計出來的東西就是要 100% 完整呈現,辦不到就是工程師能力差,所以在 RWD 上驕傲自己有像素眼和 F2E 在刁 1px 的差距。

很多設計師只想追最新版軟體,跟他說 HIG 有最新版要不要多少瞄一下他會翻白眼給你看。常炫耀自己第一手掌握 XX 大師出新作品,高手給你小畫家都能畫出蒙娜麗莎,XX 大師的作品也不是你的作品有什麼好得意的?讓別人覺得自己品味非凡高格調?

別理別人怎麼樣了,管管自己做出來的圖稿會不會整死工程師先吧...很多時候不是美不美的問題,是各種限制辦不到啊!

視覺至上

廣告會破壞美美的畫面,拿掉啊拿掉!

「為什麼要放廣告?不管是使用者調查或是實驗,他們都討厭廣告啊!為什麼不拿掉?」
「放了廣告超醜的,破壞版面美感。」
「他們都不懂設計,硬要放廣告,設計師講話根本不被重視。」

先生/小姐,公司營運非常燒錢的,很多公司甚至得靠廣告補貼,你不放廣告是不想領薪水了嗎?

原本以為是個案,沒想到還不只一位設計師這樣想。不懂功能就算了,連自己的薪水怎麼來、公司靠什麼賺錢都不知道...只會注意視覺,其他都事不關己的 設計師美工 在公司講話沒地位,理所當然的事情。

在工程師眼裡,只會做視覺,其他都不懂也不肯學的不配稱為設計師,就是美工而已。

無視資料來源

開水龍頭就有水啦,管線?又不關我的事。

這是我最痛恨的設計師行為之一,認為資料來源不關自己的事。以前參加過這樣的設計會議,一群設計師圍起來討論字體、顏色、圖片風格...就是沒人討論資料怎麼來。我覺得奇怪就問了句,被當來鬧場的,說資料來源是工程師的事。

靠北,怎麼不關 UI 設計的事,關係可大的咧!

一張圖片是內建、還是網路更新下載?內建在 App 裡的話好辦事,需連網路下載的圖片需不需要思考多種狀態?

  1. 理想狀況(正常連網情況下顯示的圖。)
  2. 下載中(圖片很大張的情況下要提醒使用者圖片下載中,不能空一塊在那。)
  3. 預設圖片(例:使用者未上傳頭像時,FB 大頭照要放哪張圖?)
  4. 發生錯誤(圖片掛了讀不出來,常見於網頁。)

這些在不在 UI 設計師的工作範圍?是啊,那資料來源為什麼設計師可以不用理解,推給工程師懂就好?不知道資料來源要怎麼設計 UI?

邏輯?可以吃嗎?

能用道理溝通的設計師是個寶

UI 設計是非常吃邏輯思考的一門學問,改了上百份學員作業後覺得,設計本科生在思考功能、Flow 上的表現很差,反而非本科的學員程度還比較好。我改到最完美的那份作業,是香港一位剛畢業的企劃人員,也非設計系出身。

之前有寫過類似的文 不要用平面設計的思維做 UI,不少設計師在某個角度上呈現「放棄學習」的狀態。比如「合作專案」。他們認為合作專案不就是一群人把專案做完,有什麼好學的?設計師就顧好手上的工作畫美美的圖就好了。跟他討論功能、行為、狀態,會被抱怨這不是設計師的工作範圍,為什麼要把工作推給他。

如果你遇到的設計師能討論問題、知道什麼叫功能、有邏輯、能講理,不會歪樓去該什麼設計理念、這樣才漂亮、工程師不懂美學、工程師只會說辦不到。請好好珍惜,這是稀有動物。即使對方嫩了點也沒關係,可以教得會的嘛!(遇到無法用道理和邏輯溝通的就算了,教不會的,他也不見得想學。)

無緣的 HTC VIVE,選錯活動平台

$
0
0

(這是 WTF 文)

在 FB 上看到有朋友分享這個畫面,於是進了活動報名頁面,竟然不是 KKTIX、活動通或是玩體驗,是個新建的小平台,HTC 這麼大間,還以為會找較知名的活動平台合作,好,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得新建立一個帳號。

新註冊帳號

光是註冊一個新的帳號就把我搞得很不耐煩,要不是很想抽看看 HTC VIVE,叫我下載 APP 才能開通帳號的瞬間我就不幹了。

活動報名頁面上有一顆不是很顯眼的橘色「報名活動」按鈕,我按半天都沒辦法成功報名,點下去之後都直接進入這個畫面而不是報名成功。當時在粉絲團上就在碎碎念了。


後來用手機 App 登入、通過手機號碼驗證後,在桌機官網上收藏此活動,再到手機把收藏的活動找出來,才成功報到名。(在想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明明超多人排一般通道,卻沒什麼人來抽 VIP。)


之後,我回到 HTC 粉絲團留言說那顆橘色按鈕壞掉了。深夜,該平台網站創辦人直接傳訊到我私人FB上問情況。


這是我回他的操作流程,隔天他回應我是系統 Bug。我也知道是Bug,這不重要,雖然有點麻煩,反正我也成功報到名了,就等抽獎啦~

抽獎

第一天我沒被抽到,第二天就有我啦~
我抽獎的時候才 48 人報名,扣掉第一天已被抽過的得獎人,中講機率是 2/46,其實不低。

轉讓,啥鬼?

本來預期今天早上身體狀況可以去三創玩 VIVE,但錯估病情咳得還是有點慘,接下來的週末都沒有空檔,趕快上 FB 喊轉讓,不想浪費 VIP 票。

然後就是一連串莫名其妙兼生氣的對談。

主辦單位 HTC 和服務平台 一起出來玩 的邏輯非常奇怪。

如果一開始報名頁面非常清楚寫著「禁止轉讓」或是「限本人」就算了,爭議點就是報名網頁上沒有註明這項 。(而且活動時間還寫錯,1/3~1/9,VIVE活動只到 1/3 好嗎?)

確保作業上不會有錯誤無法區分誰是真正得獎人重復消費者到現場這三點不是使用者該自己吞下去的部份吧?報名都有 QRCODE,如果 QRCODE 無法當成報名憑證,那做這功能幹嘛?

另外,現場主辦單位認 ID 不認現場報名者,他也不能從 ID 上確認誰是真正得獎人,如果我把帳密撒出去,重復消費者到現場這問題要如何解決?對照 FB 上的大頭照嗎?

更扯的是,我串 FB 登入,一起出來玩 並沒有針對串 FB 的使用者做修改密碼的功能,所以如果想隨便改個密碼讓他人用都不行。

而且...

竟然叫我把帳號密碼給別人用?
竟然叫我把帳號密碼給別人用?
竟然叫我把帳號密碼給別人用?

HTC 和 一起出來玩 的資訊安全非常有問題啊!身為資訊公司這樣鼓勵使用者把帳密分享給他人?雖然 VIVE 好像很好玩,但比起資訊安全問題,我會選擇刪帳號並將這個平台列入拒絕往來戶。

(該平台沒有做刪除帳號的功能,幹...)

2016 立委投票指南

$
0
0

http://vote.ly.g0v.tw/

這是學弟做的網站,完全沒想到當年可愛溫柔的學弟在 20 年後變得如此驃悍(喂)。雖然這個站仍有許多要修改的部份,但最重要的表決立場能讓民眾一眼看穿立委在媒體上表現的和他在面對法案的態度是否一致。

立委投票指南的功能非常多且雜,先講最重要也最迫切的部份,2016 立委改選。

2016 立委候選人

你可以點這個網址進入 立委投票指南: 2016~2020候選人網頁。

比如說,現在最熱門的就是中正萬華選區,閃靈主唱林昶佐國民黨林郁方

那我們就進到 立委投票指南: 2016~2020候選人網頁,選擇台北市。

然後選「萬華區、中正區」。

就可以看到這次選舉,這兩區的選民有哪些候選人可以投票

除了林郁方外,其他候選人都未擔任過立委,所以沒有過去紀錄,那我們就點進林郁方的表決立場來看看他贊成什麼法案、又反對什麼法案。

從圖中可以很清楚看到林郁方反對的法案有...

反對:2008年度大學不得調漲學雜費:1次
反對:停建核四:3次 << 你到底有多希望核四繼續蓋?擋 3 次?
反對:刪除紅十字總會為特定獎補助對象:1次
反對:刪除軍公教18%、總統國務機要費等預算:1次
反對:反媒體壟斷:1次
反對:如失業率未降低,首長減薪50%:1次
反對:將「刪除核四預算」列入院會議程討論:1次
反對:暫緩電價調漲:1次
反對:每月330度以下用戶電價不調漲:1次
反對:限制中資:1次

(支持蓋核四、又支持電價調漲?)

我們同樣可以在林郁方的個人頁面找到他當年提出的政見內容。

甚至,連林郁方的財產都看得到,不過這要他有申報才有。(陽光法案)

立委的財產資訊超重要的,如果他名下有大筆房產,你覺得他會支持打房嗎?同理,他如果大量投資某股票,那與該股票相關的立法不就...

補充:

立委投票指南: 2016~2020候選人當然有候選人政見,咱們來看一下林郁方這次選舉提了什麼樣的政見出來。

他說:

六、振興技職教育,並重新檢討「12年國教」,重點在減輕學生負擔,強化對偏遠學校和弱勢學生的協助。

但是在表決立場可以看到反對:2008年度大學不得調漲學雜費:1次

..

十、修改相關法規,推動立法院委員會「專業化」,改善目前立委問政往往形同作秀之現象,以提升立法效率,促成國會改革。

反對:反媒體壟斷:1次負負得正,都覺得媒體壟斷是OK的,講什麼委員會專業化?

..

九、持續協助台北市艋舺服飾商圈轉型,成為流行成衣重鎮。

這和立委指南無關,剛好我是土生土長艋舺人...重鎮?那片街區關多少間店了?超過一半了吧。

最後

其實我從小受到的教育也是「政治很髒小孩子不懂事不要亂碰」,然後看著長輩拿政論節目配飯滿口胡說八道。自從當上 UI、嫁給 RD 開始學會怎麼思考、什麼是邏輯,知道什麼是合理性和可行性後...發現一堆靠北,這樣也行喔?的狀況。

舉個例子:

  • 「支持乾淨選風,絕對不買票、不宴客、不抹黑。」

這也算政見?不是身為一個人基本的誠信問題嗎?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是人類的天性...

  • 「重視各國華僑,爭取台商支持中華民國。」

怎麼做?執行的方法呢?你以為現在是 PM 的功能許願時間啊?

  • 「立法懲罰製造族群衝突以及歧視其他族群之言行。」

族群衝突和歧視其他族群之言行的定義是什麼?(參考圖書館戰爭。)「支持林郁方就是支持馬英九」算嗎?

套回到工作上就是:

「週休二日是員工福利。」為什麼勞基法規定本來就該有的卻變成員工福利?
「重視每位同仁的時間。」怎麼個重視法?上班打卡下班自由,沒做完不准走。
「所有文件包含規格書等等都要寫清楚。」什麼程度叫清楚?這張圖可以咻~從左邊飛到右邊。

如果職場上遇到這些事肯定一堆人翻桌不幹了,怎麼候選人提這種政見大家卻吞得下去啊?集體斯德哥爾摩症?

舉了很多例子

為了對得起學弟的熱忱和努力,我打了這篇文,希望上述舉的例子能幫助各位思考自己的一票要投給誰。並能有更直接現實的手段說服長輩不要繼續藍藍路...

立委投票指南資料量非常龐大且複雜,有些內容不那麼方便民眾一點知道這位立委在搞什麼鬼,但起碼有個查詢的地點,是個起步。

如果有人跟你鬼扯什麼「這是民間做的啦、資料造假啦、騙人的啦」,立委投票指南的資料來源全部都是政府單位。參考立委投票指南:資料來源。學弟只是統整這些資料,讓民眾能簡單比對資訊,搞清楚自己選出來的立委在幹嘛,而不是透過媒體看人作秀。(所以才要反反媒體壟斷?)

最後的最後

感恩學弟,讚嘆學弟。(雙手合十)

立委投票指南
立委投票指南: 2016~2020候選人

到香港進行企業內訓

$
0
0

第一次被企業包班進行內訓就是在香港,是國外耶!3 天的課程加上抵達和離開共 5 天,很高興很興奮很期待,但擔心自己講得不是對方想聽的內容。畢竟香港和台灣不管是國情還是文化都有不小的差距。

事後發現...專業領域上沒有問題,對方都聽得懂,交出來的作業容易寫錯的地方和台灣學員一樣。但我準備許多笑點,台灣人會笑得東倒西歪香港人卻不知道哪裡好笑...某些用語的落差導致 Get 不到點。

上課內容

本來他們想要純 UX 班,剛好上個月我去香港玩和他們一起吃了頓飯,閒聊後發現其實他們對 UI 也不是非常熟悉。

我一直認為先學會執行的方法、知道怎麼實作和產出,再來學怎麼創造。不然生了一堆新點子也沒辦法實作根本白搭。

問了他們很多很多關於公司、學員、工作產出、工作流程、職務分配等等的問題,排定課程內容和順序。三天的課,第一天教綜合理論、第二天講 UI 實作、第三天分組跑使用者測試和使用者旅程圖。


(第三天分組討論使用者旅程圖時出現一桌子茶點,超、好、吃!這一桌肯定不便宜...)

當然短短 3 天課很多內容沒辦法講太細,就是廣泛地沾點水有個起頭,至少之後遇到障礙知道要去哪邊找方法克服掉。

文化差異

統一發票

原本我在課堂上舉的實例是統一發票,但這玩意香港沒有,所以香港人不太理解這是什麼,一定要舉別的例子...我換成六合彩了。

(結果現在才想起來,當時忘記順手買兩張賭運氣...搞不好 Blog 就可以收一收退休去...)

星座盤

台灣在小學就會教 星座盤怎麼使用,所以我很理所當然的在講解 UI 是什麼的時候把星座盤當例子讓大家思考...香港教育沒有教星座盤啊!講這段時就發現底下學員和我大眼瞪小眼,還好原理不難,簡單講過一遍他們大概能理解這是什麼。

香港人滿迷星座占卜,一度以為星座盤和占卜有關。完全不一樣喔!星座盤是天文學啊!

晚上和他們吃飯聊天才發現,香港小學國中自然課不太會做實驗,就算要動手也是危險性很低的那類,比如養蠶寶寶。

(統一發票我有注意到,所以在群裡和香港設計師朋友們確認後改掉了,但沒料到星座盤,失策...)

注音符號

會扯到這個話題上,其實是香港人講普通話都有個腔在,尾音上揚的感覺 XDD 所以我很好奇他們怎麼學習一門語言。

一問之下發現,台灣人學中文字有音標,就是像火星文密碼般的「注音符號」,香港人學中文沒有音標輔助,硬上就是了,所以老師發音不準有腔調的時候教出來的學生講話也會有腔調...

訂書針

每一份紙本教材都是我親手裝釘,因為手順的關係訂書針在右上角。他們跟我說,香港習慣訂在左上角喔!外加,他們也是我遇到掉頁最嚴重的一班。真的要好好想想怎麼讓紙本教材不那麼容易掉頁了。

(其實我也不知道要訂左上還訂右上,挑順手的就喀嚓下去了)

Whats App

台灣大多用 Line 在傳訊息,但群組貼圖、長輩貼圖實在太煩,我早早就把 Line 砍了只用 FB messenger。香港好像比較少用 Line,比較喜歡透過 Whats App 來溝通。

心得

這 5 天我處於一種精神高度緊繃的狀態,體力消耗非常大,下次若再有國外講課的邀約絕對要帶個伴一起行動比較安心。這次完全是老公恐嚇我,結果整天窮緊張掉護照掉簽證掉錢包摔電腦摔手機睡過頭 << 根本沒什麼事,自己嚇自己。

其實課程內容在台灣就全部準備好甚至部份改寫成香港適用,想辦法降低文化落差和語言不同所造成認知上的誤會(結果還是漏掉星座盤),在專業領域上倒是很放心,只怕一開始就準備錯方向,我講的不是他們想聽的內容。

課程結束後的隔天我終於有心情在去機場前繞到奧海城買衣服,路上收到這樣的訊息,非常高興,表示這幾些日子努力準備的心血沒有白費。

雖然看到「心機」二字讓我緊張了下,朋友說用廣東話的心機指的是「心意」,算褒義詞,呼~嚇我一跳。很高興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能讓他們滿意,為了這次內訓我也是拼了命的想做到最好。

非常開心能有這個機會去香港進行企業內訓,用台灣人的角度看到香港企業內部遇到什麼樣的狀態。原本對於「國際型產品要努力研究國情與文化不同對產品造成的影響」一語仍懵懵懂懂,實際參與後豁然開朗,很像存夠 Exp 升級的感覺。

希望還有機會能讓我到各地去推廣 UI/UX、專案開發流程,讓設計師在工作上更得心應手。


頁面的第 6 種狀態:極限狀態

$
0
0

文件這回事我一直有種「永遠寫不完」的感覺,尤其是 Wireframe,把 Wireframe 當成幾個框框幾個圈圈加幾條線就搞定的文件,這樣的難度和隨手畫個井字遊戲有什麼不同?只要會畫圈圈叉叉直線橫線就能畫 Wireframe?

[翻譯] 如何修正壞 UI一文中有提到 5 種狀態。事實上我覺得 Z 大提出的第 6 種狀態也該被納入考量。

  • 理想狀態(Ideal State)
  • 空白狀態(Empty State)
  • 極限狀態(Maximum State)<<<< 第 6 種狀態
  • 錯誤狀態(Error State)
  • 局部資料狀態(Partial State)
  • 載入中狀態(Loading State)

每個頁面在 Wireframe 階段都必須考慮這 6 種狀態,好,那狀態考慮完了也設計好了,要怎麼和專案成員溝通,確保他們都知道該頁面在各種狀態下的變化?

(其它 5 種狀態詳細介紹請去看 [翻譯] 如何修正壞 UI。)

極限狀態(Maximum State)

數據最大值、最小值時,頁面怎麼顯示。

「狀態」指的不是一個頁面,而是「事物或對象因時間所變化的性質或處境」。所以同一個頁面裡只要能被「觸發」的都必需考慮「狀態」。觸發又分手動觸發系統觸發,詳細介紹可以看「微互動」一書。(數值不是只有數字。)

例 1

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未讀訊息」的數值,這個數值為「系統觸發」。

如果 1 筆未讀也沒有,可以當成是「空白狀態」,當未讀訊息超過 999 筆時,提示未讀的數字要如何顯示?不能無限位數下去吧?


(圖片出處:http://minkara.carview.co.jp/userid/1352267/blog/33741244/

例 2

文章列表屬於系統觸發,需要考慮極限值。可以想做是「標題幾行」、「內文幾字」,超過多少數值後要變「...」?需要考慮所有欄位如時間、標題、作者名稱、作者照片、回應等都逼到極大值、和所有的欄位字數都是最小值時,版面如何呈現。

比如 BBC News的頁面,可以看得出來中間那篇文如果再多幾個字會十分接近這個區塊可容納的內容上限。

文章列表類的最小值可能是「1 個字的標題」,不過目前考慮到點擊率,標題有越來越長的流行趨勢。

例 3

列表頁也是,沒有半個項目就是空白狀態,但如果有幾百幾千條項目呢?不可能在一個頁面裡全部列出來吧?

像是 Google 查詢,不可能一頁讀入 11,180,000,000 項結果。

所以在一定筆數(超過極限值)後換下一頁。

那個「極限值」由誰決定?UI?RD?PM?

例 4

同樣是列表頁,Dribbble 不再使用分頁的作法。改版後,列表畫面的讀取狀態分為 2 種,一種是「自動載入」、另一種是「手動載入」。

當使用者持續捲動列表時,Dribbble 會自動載入作品資訊。(感謝 Agatha 協助,我實在截不到這顆 Loading more 的 icon。)

現在很流行在列表頁做上「自動載入」的功能,我非常討厭這種作法,這會導致使用者怎麼捲捲捲捲捲,永遠看不到 Footer 的資訊。如果沒有處理好,使用者點擊列表頁進入詳細資料頁,再 Back 回前頁時,就不知道清單看到哪個部份了。

比如 PChome線上購物,就是捲捲捲捲捲捲捲捲捲捲捲捲也捲不到 Footer 的例子。

同樣是無限自動載入 9gag.com乾脆把 Footer 做到側邊欄去了。

可能因為自動載入永遠看不到 Footer 的關係,Dribbble 當列表頁呈現 96 幅作品後,就會出現這顆按鈕,手動點擊讀取更多作品。使用者一直往下捲捲捲,捲個幾次還是有機會看到 Footer 的資訊。

如何告訴 RD 頁面的各種狀態?

問題來了,「自動載入」和「手動載入」的觸發條件是什麼?規則是什麼?由誰定義這個規則?

這也是平面設計和介面設計最大的差別:觸發

使用者可以戳戳看手機 APP 介面,看有什麼反應,戳了會動耶~
使用者可以戳戳看貼在牆上的海報,看有什麼反應,戳了有洞耶~

(再把 UI 設計當成平面設計試試,我會叫你去戳海報。)

點擊什麼元件、觸發什麼功能、系統怎麼回應、最後畫面如何呈現?這是 UI 設計師的工作。如果你有完整看完 [翻譯] 如何修正壞 UI這篇文,就會發現 Prototype 沒有辦法完整告訴 RD 「狀態」這件事。

如果一個頁面有 6 種(視狀況或多或少)狀態,扔可操作的 Prototype 給 RD 叫他照刻一個。表示 RD 每個頁面都要不停嘗試亂按才會知道這個頁面有哪些狀態...怎麼可能每種狀態都試得到?就跟玩多重結局的戀愛遊戲一樣啊,沒看攻略本你怎麼知道單一角色有幾條路線要跑?完美大結局要符合哪些條件才能得到 CG 圖?

同樣的道理,一個 App 有幾個頁面?一個頁面有多少元件?當元件被觸發時會有什麼樣的回饋?Prototype 不能一眼看出元件所有狀態,Mockup 也不行,得回到 Wireframe 上,不止說明文字需包含觸發條件、回饋,必要時各種狀態都得畫出來標示在理想狀態旁。

新的問題就出現了...市面上目前沒有一款 Wireframe 工具適合拿來寫說明文字的,我還是先用手繪稿頂著加減看吧。

網路上對於 UI 和 UX 的謬談

$
0
0

最近 FB 上常看到有人分享這篇 UI & UX 差別是什麼,看圖大整理,這篇文有一半的圖都有問題啊,根本不是 UI...除非它指的是視覺設計。

介面設計必須考慮 輸入、輸出、運作內容這三項,但幾乎所有的圖片都沒有提到怎麼輸入、輸出什麼、運作內容的規則。

UX 包含 UI,很難切開來講,但硬要分細的話,UX 講的是使用者感覺到什麼。UI 著重在互動和操作的媒介上。

倒過來的蕃茄醬瓶

UI VS UX: SIMILARITIES & DISSIMILARITIES?


英文原文底下留言就有人寫了,蕃茄醬瓶倒過來就是 UX? 還是UI啊!

開口朝上的蕃茄醬瓶 = UI
(開口朝上的蕃茄醬瓶)將導致蕃茄醬倒不乾淨使用者覺得很浪費不好用 = UX

開口朝下的蕃茄醬瓶 = UI
(開口朝下的蕃茄醬瓶)讓使用者覺得可以用光所有蕃茄醬很方便 = UX

瓶子本身是 UI,是使用蕃茄醬的媒介。UX 是使用者的體驗、是種感覺,不會是實體。

UI 和 UX 有什麼不同?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I AND UX?


左右兩邊講的都是 UI,不是 UX。

左半邊的圖講創意和視覺、顏色怎麼用,看起來比較像視覺設計。

右半邊的圖提到網站要怎麼表現,像使用者如何互動、第一個點擊、內容架構、網站地圖等等...這些全部都是 UI 設計師的工作。

如果標題改成左邊是視覺設計、右邊是 UI 設計,會更貼切。

以圖中的調酒來看...所有材料全部放在一起搖一搖的過程是 UI 。什麼樣的使用者會喜歡這杯酒、這杯酒給人什麼樣的體驗才是 UX。

UX 設計師和 UI 設計師有什麼不同?

[INFOGRAPHI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X DESIGNERS AND UI DESIGNERS

這張圖根本是 UX+UI設計師 V.S 視覺設計師,右圖完全沒提到 UI 設計師該考慮的「互動」,左圖也沒有提到互動這一塊...

UX 不是 UI

UX is not UI

這張圖講的不清不楚,原文也沒有多解釋。如果照標題寫的...左邊其實是「視覺設計」,不是 UI 設計。

UX 和 UI 有什麼不同?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X and UI Design?

UX 畫 Wireframe 給 UI 設計版面和視覺和品牌?光看圖問題超大,若從原文看起來,UI 設計這只剩下視覺設計這部份而已,互動這一塊被拿去給 UX 做了...

結論

仔細一張張看完 UI & UX 差別是什麼,看圖大整理裡面列的圖片,發現其實大部份人對於「UI 設計要做什麼」也不清不楚,就連外國號稱專業的 UI/UX 設計公司也不例外。(台灣?啥?)

這張被 Conversion Lab 說是「分法有點奇怪」的圖,其實它是全文中最清楚的一張,也是唯一提到 UI 設計師需要思考「輸入」、「輸出」。其他的圖根本把視覺設計當成介面設計了。


T-Shirt: UX is Not UI

如果視覺設計 = UI 設計,那還要劃分一個 UI 設計的領域出來做什麼?因為比較潮嗎?

(BTW,3、8、9、10 這 4 張圖沒有錯誤。)

後補

20160202
這篇文引發一串討論,先講講找到的資料和我所認知的。

我對 UI 的認知

UI=介面(N),必需包含輸入、輸出、運作內容,可以互動才可被稱為 UI。(wiki)

UI 設計=設計(V) 介面(N) 這件事。

Dan Saffer(神人,寫過很多書,微互動作者) 在 Is UX design considered industrial design?問答裡提到:

「UI design is a combination of interaction and visual design.」
(UI 設計 是互動設計和視覺設計的組合。)

Dan Saffer 也在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I and UX design?問答裡提到:

「UX 包含產品或服務的整體經驗,而且也包含UI。UI 由視覺設計(外觀和感覺)和互動設計(如何運作)組成。

不管是 UI 本身、或是 UI 設計,都要包含互動設計和視覺設計。所以我認知的 UI Designer 需要同時擁有兩方面的技能,視覺設計和互動設計。

可被操作的才叫 UI,只有純視覺那層皮、沒有互動的不是 UI,是 VD。視覺只是介面的其中一個部份,並不能把視覺當成介面,會動的才能被叫做介面。就像妹妹是女的,不代表女的都是妹妹一樣...(醒醒吧你沒有妹妹)

Google 職缺

爬了下 Google 開出的職缺,找不到 UI Designer,看到比較多的是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er、Interaction Designer 和 Visual Designer 。

從職缺中摘錄我覺得最能表現這個職位在做什麼的部份。(要求團隊合作那種各角色通用的就不提了)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er:You have a hybrid passion for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logs analysis, clustering, outlier detection) and qualitative (user interviews, surveys, research) research.

Interaction Designer:creating user flows and wireframes to building user interface mockups and prototypes.

Visual Designer:At Google, Visual Designers weave iconography, typography, color, space and texture

看起來 User Experience Researcher 在做使用者調查、訪談等研究,Interaction Designer 在做的是我認知的 UI 設計互動部份。Visual Designer 就是我認知 UI 設計的視覺部份。

當團隊人多的時候,職務就可以被細分,UI 設計會被切分給 Visual Designer(職稱可能是 UI Designer),以及 Interaction Designer 兩個部份,依公司分工不同而定。做的事情就是那些,看職稱了。當公司沒人的時候,UI Designer 就是視覺和互動都要做。

UX 也可能分成 UX 研究員 和 UX 設計師。UX 研究員做使用者研究,UX 設計師在做互動設計師的工作。(研究和設計最大的差別在於一邊著重發現、另一邊著重創造。)

回到上方的本文,如果用 Dan Saffer 所說的 「UI 由視覺設計(外觀和感覺)和互動設計(如何運作)組成」來看,UI 設計如果只提到視覺、沒提到互動;UX 應該要包使用者包互動包介面卻只提了一小部份,我就會覺得圖片是錯誤的。

20160204 補充

Do Visual Design and Interface Design have a similar job objective?

Dan Saffer:

By interface design, do you mean "interaction design?" If so, the roles are different. Interaction designe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functionality of a product, while visual designer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look and feel of a (2D) product. As an example, an interaction designer would say that a button goes on a screen and what it does, and the visual designer would determine what the button looks like and its position on the screen. Sometimes, the two roles are done by the same person.

If you are talking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face design and visual design, well, interface design is composed of interaction design and visual design, so in a sense they do have a similar objective: communica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a product to a user. Of course, visual design has a lot more aspects to it, like branding, identity, and various forms of communication design, such as posters, books, packaging, etc.

.
.
.

這篇拿了不少 Dan Saffer的文當實證,再跳針我也不知道怎麼回應了。

UI/UX 工作的職責劃分

$
0
0

網路上對於 UI 和 UX 的謬談這篇留言數量頗多,其中一則留言我另開這篇文來回答。

這張圖是 Dan Saffer 畫的,指的是 UX 包含那些範圍,可以看到並沒有「UI」的圓圈。

他說:「UX 包含產品或服務的整體經驗,而且也包含UI。UI 由視覺設計(外觀和感覺)和互動設計(如何運作)組成。」

可以得知 UI 在互動設計和視覺設計交錯的那個區塊。

既然 UI 設計由視覺設計和互動設計組成。組成代表的是兩者必需同時存在。你不會說「水是 H2O 組成,所以 H2 是水,O 也是水。」

介面必須包含輸入、輸出、運作內容,可以互動才可被稱為 UI,也就是說不能動的通通不能被當成 UI。就像你不會說電影海報是 UI、大潤發 DM 是 UI 一樣,它們是視覺設計或平面設計。

動畫是不是 UI? 當然不是,使用者怎麼操作動畫?一定要包含輸入、輸出、運作內容這三點,才可被稱為 UI。(會動不是指畫面元素會動這件事,而且能不能和使用者互動。)

例子

留言中提到 10 個情況,問決策過程,依本文的概念該由誰來處理。

(先假設一切完美、沒有 GGYY 的客戶或主管、沒有時程壓力、沒有技術限制、沒有外在干擾。開發團隊至少包含 PM、RD、UX Researcher、Interaction Designer、Visual Designer 等等,且所有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實務經驗、知道如何跨領域相互支援、團隊合作和溝通上無問題。)

有個大前提:團隊合作並不是某人說了算,而是某個職務上的人做了這樣的提議後,專案成員皆同意、共同負責。當在大家都同意的情況下,產品失敗不會是其中一個人的責任。

關於 UI 設計的職責劃分可以參考: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X, Interaction, UI and graphic/visual designers? Are these distinctions helpful or damaging to our field?

  • 滑鼠移過購物車圖示,要滑出一個迷你購物車,誰來決定迷你購物車內是否要放產品照片、應付金額的文字尺寸要不要加大?

要不要放產品照片這件事,得先看客戶資料端有沒有照片資料。可能 RD 可能 PM 要去把資料找出來。

畫 Wireframe 的是誰?他要決定畫面包含哪些內容、各種頁面狀態,Interaction Designer。

應付金額的文字尺寸要不要加大?

Interaction Designer 只會處理內容(文字、圖片、聲音、影片)和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至於內容長什麼樣是 VD 的工作。

PS. 內容:就是文字、圖片、聲音、影片。和文字(是不是今天寒流來)、圖片(是貓還是狗)、影片(是卡通還是電影)無關。

為什麼要加大呢?可能是 UX Researcher 發現目前版本能有改善的空間,找 VD 處理。

UX Researcher 做的是「發現」,他只能告訴你問題出在哪,但沒辦法直接告訴你問題要怎麼解決。解決問題是「創造」,歸設計師思考。思考出解法再交給 UX Researcher 驗證。

  • 承上,誰來決定迷你購物車是整塊從上往下滑入,還是裡面的項目是一條一條從畫面外淡入飛入?

Interaction Designer 必須考慮所有和使用者有關的互動行為,產出 Wireframe 給 RD 和 VD 。

補充:有專門處理動畫的職務。Motion Designer - Jobs - Google Design

  • 滑鼠點擊選擇折價券,會跳出一個「會員現有的折價券清單」的 modal,決定這個 modal 是要選擇折價券之後自動關掉,還是要點選「我已選擇完成」之後才關掉的人是誰?

畫 Wireframe 的那個人決定,Interaction Designer 。

UX Researcher 驗證這個作法會不會讓使用者跑光。

  • 承上,決定這個 modal 在電腦上要多寬,「我已選擇完成」的按鈕要在 modal 的右下角、左下角還是中間的 是?

在電腦上要多寬和按鈕位置是是 VD 的工作。但決定這個畫面上要不要有 modal 、有按鈕,是 Interaction Designer 。

Do Visual Design and Interface Design have a similar job objective?

  • 會員購物明細中,地址、收件人、電話、手機、備註、商品明細、折扣明細......等各種項目的顯示順序。

Interaction Designer 畫 Wireframe 時提出,但不代表 VD 不能改。改完會不會被 UX Researcher 測一測說有問題...不知道。

  • 某按鈕上的文字常常被使用者誤解點錯,讓客服電話接不完,決定按鈕上的文字要怎麼寫的人是?

PM 或 Planner。

不,我開玩笑的。

常常被誤點就是 UX Researcher 的工作,既然他已經知道問題出在文字上,就得提出建議給實作人員。可能兩者會配合多測幾組文字,看看使用者的反應以找出較好的那組文字。

可能另外有專人負責文案,如果沒有特定的人,只好看 Wireframe 誰畫誰處理了。(Interaction Designer:「又是我!?」)

補充:Google 有專門寫文案的職務。 UX Writer - Jobs - Google Design

  • 承上,要改善系統流程,避免誤點了之後發生無法挽回的事,提出新流程規畫的人是?

提出新流程規劃=舊有問題待解決,UX Researcher 必須找出舊版的問題出在哪,給 Interaction Designer 建議,共同討論新作法。

UX Researcher 會告訴 Interaction Designer 使用者的操作習慣、容易出錯的部份、為什麼出錯。至於怎麼修改是 Interaction Designer 的工作。

改完再給 UX Researcher 驗證...

  • 某一線上型錄頁面中有一個 Download 按鈕,點擊之後會把檔案下載到本機。決定按鈕上的圖示要用一朵雲+向下的箭頭,還是磁片的人是?

VD。

如果被 UX Researcher 測出使用者看不明白就會被打回重做。

  • 某一線上型錄頁面中已經有一紅、一黃、一藍的按鈕,現在要再增加一個功能與其他顆完全相異的按鈕,決定新的按鈕要用什麼顏色的人是?

和視覺有關的都找 VD。

至於新的顏色能不能讓使用者看得懂,UX Researcher 要去測。

  • 執行某動作之前有一段說明文字,「避免有人沒看說明,要先等待 5 秒才會跑出執行按鈕」,決定「」內操作流程的人是?

Interaction Designer。至於 5 秒會不會太久、或這樣作法會不會讓使用者抓狂...UX 要去測。

.
.
.

上線前會有 UX Researcher 把關品質的,不然沒辦法證明這樣子的設計能給使用者良好的體驗。上線前先測一下,總比上線後被使用者罵來得好。(快和頭皮屑一樣多的研究方法就是為了各種情況、階段的測試和驗證而生,種類繁複應有盡有...)

但一個產品或服務給人使用的體驗不好,絕對不只是 UX 的錯,整個團隊都有份。程式寫太爛常常崩潰會失去使用者的信用啊!程式穩定和與設計師們無關對吧。要知道整個專案成員都在執行「讓產品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這項任務。

團隊合作不是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完扔出去就沒事了。要去看看其他專案成員在做什麼,拿到自己給出的檔案後接下來會怎麼處理,自己有沒有可能配合對方做微調讓雙方都好做事。

先不管是不是我亂嘴砲胡扯,起碼跨領域多懂一點、讓工作順利,多學一點總是好的。

補充:

Jobs - Google Design

Google 分工的很細,有些職務如 Filmmaker、Industrial Designer,我就不熟悉這個領域的工作內容了。

UI/UX 吃貨群

$
0
0

【長期】我在 QQ 上有一個私人的討論群組,聊 UI、UX、PS、AI、設計、業界動向、鬼扯、嘴砲、晚餐吃什麼...等等。有鑒於設計師不懂技術老愛腦補和幻想 RD 無所不能,是時候該面對現實了。除了設計師外,開放 RD 入群,想加群就給我封附作品的 Mail 吧。

群裡討論很自由,中國人和台灣人比例約 60%、40%,很多時候會討論兩國文化差異,從風俗民情不同到食物口味差很多。軟體操作反而少數,大多聊觀念類的部份。

如果覺得這些和「設計」無關,請不要進來。在我們的眼裡,設計不是只有撸圖,想做出有深度的作品必須有雄厚的知識(或歪理)來蘊釀,會天南地北亂扯一通,然後歪樓...

天上不會掉聰明藥下來,群裡也不會。主動問問題、找答案才是學習的方法。

群規定

騰訊 QQ 設計得太貼心,把群公告藏在沒啥人會去點來看的地方。
在這裡就先寫出來了,不要跟我說沒看到。

  1. 暱稱改成【所在地】名字
  2. 禁大尺寸表情圖片
  3. 禁伸手黨
  4. 分享網址需附說明
  5. 分享食物需附餐廳資訊
  6. 有挖到好東西請自動放協作資源 http://uiuxlink.hackpad.com
  7. 新人進群請主動自我介紹

固定 1/1、7/1 清除積分為 0 的人,加群不分享也不參與討論,你來幹嘛?

參考 想被無視就這樣寫 Mail一文,如果你寄給我的 Mail 有這種症狀,放心,一定石沉大海。

以上,有興趣的人請發信到 iam.akane.lee@gmail.com,記得附上你的 QQ 號碼

情人節禮物 DIY (1) 紙花製作篇

$
0
0


這是篇紙花 DIY 的教學文。

打算在 2016 年情人節手做給老公的禮物。剛好今年情人節是春節連假最後一天,為了瞞著老公趕工,勢必得在過年前全部做完,一月場的課上完我就開始動手製作。但因為 2/1 就收到老公送的禮物了(也太早),逼的我不得不在 2/2 當天趕完。

如果妳想倒追工程師,可以試試看這個禮物。(追不到我不負責啊!)

教學分成 3 篇,總工時約12~15 hr,材料費不到 500 元。

參考這篇 Michella Marie: White Paper Peonies Tutorial做的紙花。

材料

  1. 咖啡濾紙
  2. 綠鐵絲最好,竹籤或竹筷、吸管之類也行。
  3. 花藝用綠色膠帶。拉開會變黏那種。

工具

  1. 剪刀
  2. 圓規
  3. 訂書機,沒有也沒差。
  4. 錐子,用圓規戳也行。

步驟

1.


icolor 買的咖啡濾紙,一大包 49 元。

2.


2 張咖啡濾紙可以產出 2 大 2 小共 4 個圓。大圓 4.75 cm、小圓 3.75 cm。

原文說一朵花要用到 4 大 4 小 去拼,我用了 3 大 3 小效果也不錯。

為了省事,一次會同時剪 6 張咖啡濾紙,整疊用訂書機釘 2 個釘,防止散開。等一下要剪也比較好剪。

(圓的尺寸不一定,大圓和小圓差 1cm 左右即可。我有做過 6cm 和 5cm 的。)

3.


剪開後,不用太在意圓剪得不整齊,差不多就好了。等等剪花瓣和組裝時完全看不出來。

4.


拿出你的綠鐵絲。

(因為我用家裡剩下的竹籤,組裝成一束的時候就後悔了,不能彎曲...)

5.


事先將花藝用紙膠帶剪起來放,長的 2 條、短的 4 條。短的約 3 指寬、長的 4 指寬。

6.


把大圓疊在一起,對折,半圓。

再對折一次,1/4圓。

7.


1/4 圓再對折一次。

紙會變得很厚不好折,我們只是要取折痕,不用很精準,可以一小瓣一小瓣折。

8.


對折第 4 次。會變成扇子型。要用力壓一下,讓折痕出現。

9.


朝折痕剪個小三角凹槽出來。不用太整齊隨變剪剪就好,等等組裝後看不出來。

10.


每一瓣再剪 2 刀讓它變尖,一樣隨便剪剪。

11.


再剪 2 刀讓花瓣變圓一點。隨便剪剪,不要太整齊啊~

12.


小圓重複一次對折、剪花瓣的步驟。

花瓣就準備好了,很簡單吧?不用對得太齊大概剪剪效果比較好喔~

組裝

13.


拿錐子在圓心鑽個洞,沒錐子可以用圓規或刀片,小心不要捅過頭。

14.


拿出一張小圓,穿剛剛打的洞。

長的綠膠帶大約壓住一點小圓底部,開始綑。

只有第一個小圓、和最後一個大圓用長膠帶,其他圓用短膠帶就夠了。

15.


綑完第一個小圓會變成這樣。捆的時候不用太介意花瓣糾結、折痕有沒有對齊的問題,等等 6 個圓全捆上後看不出來。

第 2 片小圓會綑在比第 1 片小圓低一點點的位置,以此類推。

16.


捆完 3 片小圓會變成這樣。注意越靠中心的花瓣要越高。圓和圓之間捆的位置不能重疊,但段差也不要太大。

17.


把第一片大圓也裝上去。

因為大圓比小圓尺寸多了 1cm,綑綁的位置要離小圓有一點點距離。自己大概抓一下感覺。

完成


做完啦!很簡單吧!。


如果剪的時候不把花瓣剪尖,做成圓弧的感覺,最後的成品會長這樣,別有另一番風情。


多做幾種尺寸和花瓣形狀,就可以湊成一束花啦~

.
.
.

你說我情人節禮物送一束自製的白花?當然沒那麼簡單啊,還沒染色呢!

況且收禮物的是阿宅工程師,一束紙花才不是他們的愛,主體才是重點啊...最後成品亮相時,老公整個呆住說不出話來,感動得不輕的樣子。

很明顯他非常喜歡這個禮物,之後的日子早上起床、晚上睡前都會看到他跑去摸兩下、調調角度什麼的,讓送禮物的我很高興呢~

想知道怎麼把花染色嗎?教學請往這邊走~
花只是填空用的,主體其實要往這邊走喔~(還在寫)

Viewing all 44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